訪客
Related information Payday loan Ownership of a bank account

星期一, 8 8 月, 2005

台灣棒球七大不思議其之三 投手永遠不會利用下半身

民明運動科學特搜班 總長

說到台灣投手為什麼永遠不會用下半身投球這件事情,簡直已經達到不思議的極意了。稍微有在留意棒球新聞的人都知道,不會用下半身投球大概佔了教練對投手的抱怨中超過八成的比率。而指導投手要用下半身投球,不用說當然是教練對投手的改造中最頻繁的工程。而投手談到表現的進步和教練的指導,更是十有八九會說教練指導了用下半身投球的方法。以上的這些,是從少棒到職棒都適用。如果不仔細想的話,也許會覺得這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是稍微讓腦袋動一動,就會發現這其中大有問題。

台灣的教練如此在意要用下半身投球,而且從少棒就開始要求,到了職棒也極度重視。世界上那麼多打棒球的國家,要找到比台灣更重視下半身投球的,或說至少嘴上更重視下半身投球的,大概也不是容易的事。

既然這樣,為什麼少棒時就被耳提面命的東西,經過了數倍於美國甚至日本選手的修業時間,到了職棒還是那樣一個頻繁出現的問題呢?

顯然這其中是有玄機的。可能是太多教練嘴巴上一直講下半身,其實不會教投手怎麼用下半身,所以問題一直到職棒都沒辦法解決。也可能是台灣選手太笨怎麼教都教不會,或是心態太差不受教。

或許這兩種解釋可以說明一部份的情況,可是也不能忽略有些選手其實是有被調整出什麼東西的。這種情況,顯然是教練有教,選手也學會了,而且還公開感謝教練的指導。但是這些選手在轉換到下一階段的環境後,卻還是不時發生被新的教練指正不會用下半身的情況發生。結果就形成教練不斷批評,而選手也不斷學會並且感謝教練,但之後又不斷被其他教練批評以致於又要不斷學會的不思議景象。

要說台灣選手笨,以致於同一件事怎麼教都教不會,或是教會了沒多久又忘了,應該是說不太過去的。雖然說台灣選手就是學不會用下半身,看來似乎很笨,但是他們跟國外選手比起來,卻極少在使用下半身以外的技術上被教練指正,除非是教練並沒有能力找出其他的問題以至於全部推到下半身頭上,那就是很多國外選手會犯的錯誤台灣選手很奇妙地都不會犯,這又不能不說他們異常聰明了。

當然,就常理來說,更大的可能是台灣選手不比國外選手聰明,但也不比他們笨。如果是這樣的話,最合理的解釋當然就是大部分的教練對於怎樣才叫做用到下半身,根本就沒有一致的標準。

這並不是什麼不可思議的事。事實上,豪州的呂司江流.尼古絽素博士 (Rochelle Nicholls) 等人就在 2003 年發表了令人訝異的研究結果。在這份研究中讓兩位對棒球有深入研究和實務經驗的人評斷投手的動作,結果是連判斷跨步長度適不適當,是否跨太大或太小,都產生了明顯的意見分歧。在所有的評斷項目中兩人意見能達到明顯一致性的,只有百分之二十。如果連判斷這樣表面的特質,主觀意見都會造成完全不同的結論,那包含了許多無法直接觀察變數的「有沒有利用下半身」評估,當然極有可能是十個教練就有十種意見了。

如果這些教練又都認為沒有利用下半身是很糟糕的技術缺陷,那當然很有可能發生球員遇到幾個教練就被修改幾次的情況。這種修改不用說,有很多都是不必要的。因為很有可能選手已經很好的利用到下半身,但是不合教練的認知,這樣修改反而可能越改越糟。也有可能選手的技術真的有缺陷,但是關鍵並不在有沒有利用下半身而是在其他地方,這樣的修改就會十分沒有效率。如果教練對有沒有利用下半身的認知只是他個人定義範圍很狹窄,但是在這個狹窄範圍內的認知是正確的,那也就算了,最多就是練出一批一模一樣而且有一定水準的選手,然後中間有些人改造失敗就丟掉這樣而已。萬一教練的主觀認知根本只是毫無根據的個人偏見,那結果不用說當然會非常的悽慘。

很不幸地,如果教練並沒有經過運動科學的修業,而且本身對於外界新的事物有排斥感的話,那出現毫無根據甚至完全錯誤認知的可能性就會非常的高。這些教練嘴巴上說的是「沒有用到下半身」,實際上很可能只是「這種動作我看不習慣,或是看不順眼」而已。

而這樣的事情,很遺憾地在台灣是十分常見。被批評沒用下半身這種事情發生在洋投上的比率不用說是相當的高,因為很多教練根本搞不清楚洋投是怎麼投球的,然後又覺得看不順眼。只是洋投是不太可能成為偏見的受害者,因為本土教練想去改他們,通常他們也不會鳥。而奇妙的是洋投往往有比土投更好的威力,而且那些教練也愛用洋投到不行,反而被冰在冰箱裡的都是照理說比較會用下半身的土投。當然威力這件事情,那些教練很簡單地就可以推給洋人天生有優越的蠻力基因,不過為什麼下半身動作被批評為有嚴重缺陷的 Mike Garcia 控球會那麼神準,是不是洋人也有控球基因,那就不得而知了。

至於土投,也許大部分的人已經忘記台灣生涯 141 勝的陳義信在 1991 年被封為全壘打製造機的時候,就有不少教練批評這是因為他沒有用到下半身所以球質太輕且球路偏高。儘管他的投球動作並沒有什麼改變,可是當他連續幾年有好成績之後,似乎就沒有人敢再說什麼。沒有使用下半身在台灣會不會只是用來批評一個投手成績不理想的藉口,實在是十分令人好奇。話說回來,如果台灣的教練甚至可以批評球速 160 公里的大聯盟投手曹錦輝沒有好好利用下半身,而且還說如果利用好球速就會更快,那當年陳義信會被批評當然也只是剛好而已。倒是陳義信退休當上球評之後,也開始說有些投手沒有用到下半身,這不能不說是一件奇妙的事。至於曹錦輝如果找個時間回到台灣,好好接受這些一眼就可以看出大聯盟選手技術缺陷的偉大教練如何使用下半身的指導,球速是不是可以突破 165 公里而且全壘打被敲的少些,那當然也是不得而知。

另一種沒有經過運動科學修業可能發生的情況就是教練認為下半身十分重要因此嚴加要求,可是因為訓練的方式並沒有配合棒球選手真正的需要,於是浪費了很多時間也沒有得到很好的效果。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就是不斷叫投手慢跑,而忽視了爆發力的訓練。也許有人已經注意到,被說是不太會使用下半身的洋投,腿部的肌肉都結實的像鋼鐵一樣一塊塊隆起,反觀理論上很會使用下半身的土投腿部就只是粗而已卻沒有那樣的曲線,顯然是沒有洋投來的強壯。如果說洋投不用下半身的話,那他們多出來的這些強壯顯然就是多餘的,因為他們需要的下半身強度應該要比有利用下半身的土投更低才對。這種情況到底是因為洋投天生有下半身強壯的基因,還是他們吃飽沒事幹故意把自己練的很強壯好上 pub 把妹,當然更是不得而知。

那麼如何才叫做利用下半身?雖然看法如此分歧,似乎是沒辦法找到一個通用的標準,但實際上根本沒有這麼複雜。

機車可以拿來騎但不能拿來吃,電鍋可以拿來煮飯但是不能拿來洗澡,那下半身只能怎樣被「用到」?

當然只有用力兩字而已,這是你操作下半身的唯一方法。

下半身要提供穩固的支撐?下半身要控制重心移動的速度和平衡?下半身要提供部分的投球能量?要做到這些,當然只有出力量。你要良好的投球動作?那是力量達到平衡的結果。至於協調性?那也就是在適當時機使用適當力量的意思而已。

而力量不是虛無飄渺的東西,它是可以測量的。武留主.摩俱宇威里亞博士 (Bruce McWilliams) 利用兩組測力板測量投球時兩腳因施力而承受的地面反作用力,藉以驗證下半身在投球時扮演的角色。這份 1998 年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儘管動作各有不同,所有的受測投手在下半身的施力展現了極高的一致性。如同預期,下半身的施力與球速是相關的。投手的軸心腳將身體向前推送的最大力量和此時 ( 大約是自由腳著地前 ) 垂直施予地面的力量,自由腳在球出手時阻止身體向前移動的力量,以及此時垂直施予地面的力量,都與球速有明顯的正相關。也就是說,在跨步的時候軸心腳要強力而直接地推動身體向前,而自由腳要在著地後強力阻止身體的前移,並且用力地往地面踩下去。揚棄從前那些意義不明的敘述,這就是下半身在真實的投球中被利用的的方式,簡單明瞭。

在觀察投手動作時,如何驗證這些有沒有被做到呢?軸心腳的部分,可以看投手的跨步是不是簡潔而快速,推斷是否強力推動身體向前。被測出的力量最大值發生在自由腳即將著地之前,這時軸心腳的膝蓋內轉而提供了最後一波的力量。如果跨步過大的話,自由腳著地前軸心腳比較傾向離開投手板,而減少了推動和垂直的力量。因此,跨步過大很可能是對球速不利的。

至於自由腳阻止身體向前的方式,實際上是在阻止小腿和腳的夾角縮小,也阻止膝關節彎曲的動作。同時自由腳向下踩,則輔助了小腿和腳的夾角增大的動作,也造成了膝關節伸展。換句話說這兩個方向上的關鍵施力,在自由腳和腿上造成的運動方式是一致而互相幫助的:在這個過程中,你應該要看到膝關節伸直的動作,這是下半身出力的證明。

這個「下半身出力的證明」在某些國內教練的眼裡,卻是恰好相反地被視為「沒有利用下半身」。職棒雜誌邀請國內某教練評價 Mike Garcia 時,該教練甚至說這個動作是「洋投的通病」。像這樣的教練指導球員時,可想而知是大有可能把原本有利用到下半身的球員改造成吃不到下半身的力。如果發生這種情況的話,「開始會利用下半身」的選手威力不但沒有增強反而還衰退,也不是什麼意外的事情。

若要以科學數據來驗證這個說法的話,就不能不提到松尾知之博士在 2001 年發表的研究了。松尾博士測量了球速快的投手(大部分是職棒投手)和球速慢的投手(大部分是大學投手)動作中的各項數值並加以分析,發現在自由腳著地到球出手的過程中,球速快的投手膝蓋彎曲明顯較小,驗證了自由腳阻止身體向前的功能。松尾博士也發現球速快的投手在球出手的瞬間膝蓋伸展角速度明顯較快,驗證了自由腳向地面施力幫助投球的功能。松尾博士又發現在這段過程中自由腳膝蓋的角度變化模式可以被分類,而球速快的投手大部分可以被歸類到同一個模式下,球速慢的投手則大多屬於其他的模式,證實了下半身的運用確實與球速有關。

當自由腳膝蓋在加速過程中伸展,依據羅飛呂.惠須華御羅博士 (Rafael Escamilla, 1998) 的說法,可以穩固支撐並幫助上半身的向前扭轉。另一位來自豪州的武留主.江里御屠博士 (Bruce Elliott, 1988) 就在實驗中發現,讓上半身越過穩固的支撐腳進行扭轉的能力,是快速球投手的特質。若是在加速時讓自由腳進行彎曲的動作,會阻礙身體的扭轉並且讓上半身無法下壓即提早放球。事實上,在松尾博士的實驗中,只有 3% 的快速組投手在放球時膝蓋在彎曲,卻有 43% 的慢速組投手有這樣的動作。

說到上半身的下壓,這也是在松尾博士的實驗中比對快速組和慢速組投手時發現的另一個明顯差異。快速組的投手在球出手時,上半身向前下壓的角度明顯較大。此時放球點就會較晚也較靠近本壘,創造了較長的加速距離,使得球速更快。但這動作除了上半身有意識地下壓以外,也同時是下半身施力的結果。因為一條讓膝蓋伸展的肌肉,在向心收縮時也同時會將大腿往身體拉近,這實際上就是讓上半身下壓了。如果膝蓋在這時反而是彎曲的話就沒有這個效應,這就是為什麼江里御屠的研究中提到膝蓋彎曲會讓投手的身體在放球時傾向於直立。

說到這裡,一定會有人懷疑這些數據都是拿美帝投手當受測對象而得到的,而亞洲投手很可能有某種特殊奧義可以更好的利用下半身來得到威力,而這奧義使用與美帝投手不一樣的動作模式,所以不能用美帝的實驗結果來評判。如果考慮到我們日常接觸到的資訊都有意無意的指向這個方向,會有人這樣想當然也是很合理的。然而,惠須華御羅博士在 2002 年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可以說是正面擊破了這種假設。

在這實驗中。惠須華御羅博士測量了同年齡層韓國職棒投手和美帝職棒投手的球速,發現美帝組的球速明顯較快。而當惠須華御羅博士將兩組選手的動作數據做比較時,發現了和松尾博士的研究有著令人意外的相似性。美帝組投手在膝蓋的角度和上半身下壓的角度,都與松尾博士研究中的職棒(快速)投手有很高的相似性,而韓國組投手在這兩項數值則都與松尾博士研究中的大學(慢速)投手有很高的相似性。而這兩項以及一些上半身的數據,美帝組和韓國組都達到明顯差異。惠須華御羅博士認為這項實驗的結果,指向韓國投手所共有的技術特質較美帝投手要差,接近美帝大學投手的技術水準,並且反映在球速的差異上。換句話說,我們自認為的所謂東方式投球並不是專屬於亞洲人的技術,而是同時在美國存在著的較差技術。也許有人認為單一實驗可能有取樣上的問題,這一點民明也相當同意,但很遺憾的是類似的跨文化選手比較實驗到現在為止也很不充分。不過,韓國的韓泰連醫師(譯音)在 1996 年發表的研究中,測量出來的韓國職棒投手相關數值,與惠須華御羅的數據十分接近,似乎顯示那樣的數值真的是普遍屬於韓國投手的技術特質。要確認惠須華御羅的結論,需要未來更多的類似研究。

就常理來說,惠須華御羅博士的研究結果其實並不令人意外,因為同樣是人類玩同樣的棒球,又同樣受到地球上的力學原理與環境所拘束,沒有道理存在什麼只專屬於亞洲人的奧義。即使將焦點放在亞洲,我們也不難發現松阪大輔的職棒生涯中,動作確實往前面提到的方向修正,而他的威力也逐步提升。

判斷投球動作好壞的指標,若是合理且有理論根據的,就必定會具有跨文化跨族群的通用性。如果理解了這一點,就可以對「台灣投手永遠學不會用下半身」這奇妙的不思議現象背後的真正原因,作出正確的解讀。

發表者: 民明   文章分類: 台灣棒球七大不思議  

2 Comments »

  1. 民明的板主,我從亞錦賽前看貴板到現在,貴板寫得非常的好,只是留言方式有點複雜。希望貴板能繼續寫出營養又有趣的棒球文。也希望台灣棒球七大不思議系列能鬦日完成 ^_^~

    加油!

    留言 by hansioux — 24 8 月, 2006 @ 7:14 上午

  2. […] 04/05 23:53 → ratom0315: 的力量沒你想像的大 04/05 23:53 → a8017700: https://min-mei.org/blog/2005/08/08/59/ 04/05 23:54 推 tommy123310: 完全看不出來下半身怎麼爆發的 04/05 23:54 噓 modkk: […]

    自動引用通知 by [閒聊] 現在投手跨步是不是都太小了? - PTT News — 5 4 月, 2021 @ 11:54 上午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TrackBack URI

Leave a comment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