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
Related information Payday loan Ownership of a bank account

星期五, 3 6 月, 2005

年輕投手不耐操?其之參

民明運動科學特搜班 總長、總協調

徐生明又說他在當球員的時候比賽雖然比較少,但加上練習的話投球量不會比現在的投手少。其實,就算練習的球數比比賽還更多,比賽時投球的強度跟練習時卻完全是不能相提並論的。更何況郭泰源從日本回國時提出「練球全力投,上場八分力」還被國內不少球員當成新的理論,可想而知國內投手練習時的強度。吳偲佑去年球季練習時據說一次被要求投兩百到三百球,可是上場比賽八十球之後就會啟動自爆裝置,就是很好的例子。

除了比賽以外,民明在這裡也必須提到,現在的職棒教練給選手的練習當然就是自己當選手時練的那一套。何況這些教練平常最愛說選手練習量不夠,甚至還會禁假逼選手練習,而在練習中被操到送醫院的也所在多有。因此現在選手在非比賽日的練習量,沒道理會比這些教練現役時代要少。更不用說現在的選手根本是全年無休,除了世界第一長的球季外,還要加上春訓秋訓冬訓和今年新增的假二軍春季聯賽和冬季聯賽。既然平日練習不會比較少,比賽時負擔又比沒比賽大,而一年中要打球的期間又比以前長,那要說現在的選手負擔會比以前少,那真是睜眼說瞎話了。徐總提到他沒有打過職棒,這其實就已經為他的疑惑提供了一部份的答案。

徐總說可能是我們的訓練方式出了問題,這就令民明感到十分奇妙。顯然徐總認為以前的訓練方式就不會有人手痛,而且就算有人手痛也可以用跑步的方法治好。既然這樣,那不就照以前的訓練方式就好?怎麼還會有訓練方式的問題?如果現在用的訓練方式不同,那現在這種訓練方式又是哪來的?這種話很明顯就是連說的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不過民明也不覺得意外就是了,畢竟這本來就也是台灣棒球七大不思議之一。

同時,競技水準越高,投手的每一球就更是要全力以赴,對手臂的負擔自然就更大。魔威華流.御部蘭陀博士(Michael A. Oberlander)等人(2000)就指出,受傷的風險是隨著競技水準的提升而增加的。專研棒球的苦炎.風雷司愚(Glenn S. Fleisig)博士等人在1999年發表的研究中,分析了不同競技水準投手的關節受力與力矩,結論當然是越高競技水準下的投手承受的負擔越大。這當然是很容易理解的,因為高水準的投手球速經常更快,體型通常越好。而威力不是憑空增加的,這一切當然得由投手的身體自己負擔。墮彌怒.須陀敦(David F. Stodden)博士在2005年發表的手肘與肩膀承受淨力矩與球速的正相關性,只是為這樣合理的事提供數字上的證據而已。

大聯盟投手曹錦輝今年曾經飆出100英里(162公里)的快速球,這樣的負擔當然不是最高只打到業餘成棒的人能夠想像的。風雷司愚博士等人在1995年發表的研究中,分析一群平均球速138公里的投手,在投球時肩膀要承受的最大淨力平均就已達到1000牛頓,承受的最大淨力矩則平均高達97牛頓公尺。而單一肌肉所承受的力量,當然又可能超過淨力許多。風雷司愚博士等人在1996年的美國生物力學學會發表的研究顯示,球速只要從118公里升到128公里,手肘承受的力矩就會從44牛頓公尺增加到54牛頓公尺,這其中有一半要由ulnar collateral韌帶承受。用屍體作的測試是UCL在32牛頓公尺的負荷下會斷裂,雖然活人跟屍體是不太一樣的,不過也可以顯示棒球投手是隨時暴露在進手術房重建韌帶的危險之下。因此,球速曾達到150公里的陽建福和蔡仲南掛傷號,當然也不是值得奇怪的事。沒踏進過威力型投手的世界去承受過那樣的負荷,卻做出這種天真的質疑,才真的是令人疑惑。

要說的明白一點的話,曹錦輝今天假如留在台灣靠140公里的快速球輕鬆過日子,不論是從對手的回應能力還是他本身承受的負擔來說,當然可能到退休也不會有進手術房的必要。台灣選手在美國掛傷號的不少,卻有人解釋為美國的運動防護也沒什麼了不起,這顯然就是不曉得選手在美國這修羅場進行的是什麼樣的修業與戰鬥。

另一個不能不提到的改變是球種。七零年代才在美國開始流行的滑球,八零年代在台灣雖然不能說沒人在投,但直到1991年陳義信歸國後,才逐漸成為最熱門的球路。於是,近年來台灣青棒甚至青少棒,都已經有相當高比例的投手以滑球作為主要武器。須帝怖闇.雷万博士(Stephen Lyman)等人在2002年指出,與只投快速球的選手相比,有使用滑球的青少棒選手手肘痛的可能性高出86%。

而誠如聖魔塵.闇怒流醫師(James R. Andrews)所說,許多在成棒或職棒階段發生,必須接受醫學處置的嚴重傷害,都是從少棒或青少棒起累積的細微傷害的結果,而手肘或肩膀痛被認為是這些傷害開始累積的徵兆。在生物力學上,彈指球投手由於樣本過少,還無法進行較為準確的評估。但是就常理來判斷,既然投變速球都可以減低12%手肘痛和29%肩膀痛的可能性,投彈指球是不可能會更傷手的。如果選手時代擅投彈指球的徐生明甚至無法體會同等競技水準的滑球投手可能承擔的傷害,那對今天更高水準的滑球投手受傷當然也就會感到疑惑。

當然,民明最後也要說清楚,與今日其他五位職棒總教頭相比,徐生明還是最強的一位,這個評價到現在也沒有改變。事實上本季徐生明在投手調度上展現的水準,也比其他五位總教練優秀太多。相較於1991年,他在這方面的進步當然是明顯的。也許他已經知道怎樣做比較好,只是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徐生明的疑惑,民明相信肯定也在其他幾位教練的腦中盤旋,只是心直口快的徐總先將它說了出來而已。所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有疑惑就表現出來也是值得讚許的。當看到徐總說出這種話的時候,真正令民明感到無奈的,其實是其他保持沈默的教練們,心中真正的想法又會是如何呢?

附帶一提,徐生明在奪下韓國業餘優勝的次年就歸國投入中華職棒,只是擔任的不是選手而是教練。雖然當時的說法是生涯規劃提早卡位,而徐生明後來也真的成為職棒第一把交椅。可是一位只有31歲而且手從來沒有痛過的優秀選手就這樣早早轉職了,民明也覺得十分惋惜。

發表者: 民明   文章分類: 民明科學  

尚無留言 »

No comments yet.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TrackBack URI

Leave a comment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